塑料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已深度融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据统计,2020年中国塑料产量超过1亿吨,规模以上塑料制品产量达7600多万吨 。然而,塑料废弃物的处理难题也日益凸显——每年产生的塑料废弃物高达6000万吨,其中约1800万吨被回收利用 。中国塑料回收再生行业正经历一场历史性变革,从倡议走向强制,从可选迈向必选,从卷价格转向卷技术、卷效率、卷可持续 ,行业格局与商业模式正在重塑。
2025年4月,《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其中第四编绿色低碳发展第三节废弃物循环利用部分明确规定:国家建立重点种类产品强制使用再生材料制度。 这一立法标志着中国强制使用再生塑料时代的正式来临。根据草案第987条,强制使用再生材料的产品范围、种类和比例将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将更多塑料制品纳入强制回收目录,同时考虑对再生塑料制品实施税收优惠,通过政策激励提升再生塑料市场竞争力。
十五五塑料污染治理方向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2025年8月,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CPRRA)与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四川大学共同举办的十五五塑料综合利用行业发展规划启动会上,多位有经验的人指出,未来五年,化学回收、生物降解材料、智能分选等技术将成为行业重点突破方向 。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教授强调:机械回收存在品质递减的瓶颈,而化学回收能够将废塑料还原为单体或化工原料,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循环利用。
在税收政策方面,2023年国家发布的《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政策的公告》明确,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收购的再生资源,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依照3%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 。同时,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自产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提供资源综合利用劳务,可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2024年,国家税务总局进一步放宽了对制造业等4个行业的留抵退税政策,合乎条件的企业可按月申请退还期末留抵税额 。
国际层面,欧盟《包装与包装废弃物法规》(PPWR)于2025年1月通过,要求到2030年塑料包装回收率达55%,再生材料含量逐步提升,其中一次性塑料饮料瓶再生材料含量到2040年需达到65% 。这对中国出口企业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为国内再生塑料行业提供了升级动力。
2025年中国废塑料回收市场规模预计达1100亿元,同比增长15% 。其中再生塑料颗粒市场规模875亿元,废塑料回收处理服务450亿元,改性材料180亿元。行业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化特征,东部沿海地区占据40%市场占有率,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年处理量合计超1180万吨 。广东某园区通过建设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年回收废塑料450万吨,产值突破120亿元。
从技术路线看,物理回收仍占主导地位(约70%),但化学回收技术正加速商业化。2025年中国塑料化学回收市场规模突破150亿元,占废塑料处理市场的13.6%,年处理量达260万吨,增速25% 。中石化绿氢耦合裂解技术将反应温度降低100℃,能耗下降25%;浙江科茂环境开发的烯烃最大化工艺,乙烯收率提升至35% 。
在产品结构方面,HDPE、PET、PP为主要回收品类。HDPE再生颗粒市场呈现两极分化特征:高端领域需求迅速增加,传统应用市场趋于饱和。2026年上半年预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食品包装、汽车零部件等高端应用领域对再生HDPE的需求将明显地增加,联合利华计划2026年前将所有塑料包装中的再生料比例提升至30%,大众汽车则计划2026年单车使用再生塑料比例达35% 。
行业集中度正在加速提升。2020年行业CR5仅为18%,2023年已提升至25% 。英科再生、格林美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通过并购整合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加速向高端领域渗透。英科再生已获得FDA认证的5万吨/日食品级rPET切片产能,并计划拓展HDPE再生业务;格林美则通过与韩国ECOPRO合作,构建全球回收网络,直接对接三星SDI等国际客户 。
物理回收技术通过破碎、清洗、熔融等工艺,将废塑料转化为再生颗粒。其主要优点是技术成熟、成本低,适合单一材质废塑料的回收处理。据研究,物理回收HDPE颗粒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约为0.6-2.3美元/千克,远低于化学回收 。然而,物理回收也存在很明显局限:每循环一次,再生塑料性能会衰减30%左右,难以实现同级循环,且对混合塑料和污染废料的解决能力有限 。
化学回收技术则通过热解、催化裂解、解聚等工艺,将废塑料分解为小分子原料。化学回收技术的突破点在于可处理复杂、受污染或低价值的废塑料,突破物理回收的性能衰减瓶颈,使再生产品性能接近原生材料 。以热解为例,HDPE废塑料在350℃时可获得80.88%的液态油产率,在550℃时液态油产率可达79.08%,同时伴随24.75%的气态产物 。然而,化学回收的劣势也十分明显:能耗高、设备投资大(万吨级装置投资所需成本从10亿元降至6亿元)、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是物理回收的3倍左右 。
在HDPE再生领域,两种技术路线的应用场景各不相同。物理回收大多数都用在单一材质、高纯度废料的处理,如透明HDPE瓶、桶等,再生颗粒纯度可达99.3%,灰分含量≤0.5%,熔融指数可控范围0.5-30g/10min 。这些再生颗粒大范围的应用于包装、建筑、日用品等领域,具有成本优势。
化学回收则更适合处理混合、污染或低价值的HDPE废料,如农用薄膜、造纸固废等。通过热解、催化裂解等工艺,可将废塑料转化为燃料油或单体原料,实现塑料到塑料或塑料到化学品的闭环循环。例如,英国MURA公司在中国建设的示范项目,将混合废塑料转化为轻油、重油和蜡,产品纯度比传统技术提高20% 。
未来行业技术发展将呈现物理回收为主、化学回收为辅的格局。物理回收将在成本控制和规模化应用方面保持优势,而化学回收则将解决复杂废料处理难题,满足高端应用需求。同时,智能化分选技术与AI识别结合的自动化分拣系统、聚丙烯/聚乙烯合金材料制备技术、再生塑料质量控制标准化体系、回收过程中的VOCs排放控制技术将成为行业重点攻关领域 。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和市场需求量开始上涨,再生塑料行业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头部企业通过高研发投入(如格林美2024年研发投入超14亿元)和海外布局,加速向高端领域渗透 。英科再生已在越南投资4000万美元建设三期项目,格林美在印尼启动镍资源-前驱体-正极材料全产业链合作,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
大厂资本涌入带来的挑战不容忽视。一方面,大厂凭借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主导着中低端市场;另一方面,他们通过技术升级和海外布局,加速向高端领域渗透。2025年7月,再生塑料行业中小企业运行指数仅为49%,低于行业荣枯线 ,表明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生存压力。
原料获取与成本压力成为中小企业的首要生存瓶颈。大厂通过自建回收网络或海外基地锁定稳定低价原料,而中小企业依赖分散的国内回收体系,面临原料短缺和价格波动风险。同时,新料价格持续低迷(如PP新料价格低至4800元/吨),进一步削弱了再生料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壁垒与认证要求逐步的提升也增加了中小企业进入高端市场的难度。2025年,中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重点产品强制使用再生材料制度 ,欧盟PPWR法规要求2030年前所有包装含25%再生材料 。高端再生塑料(如食品级HDPE)需满足严格的FDA认证、碳足迹追踪等要求,认证周期常常要6-10个月,成本较高。
面对行业变革,中小型企业要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和发展路径。小而精、专而活的思维模式已成为中小型企业的生存法则 ,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放弃大而全的产业链覆盖思维,转而专注于技术壁垒高、价格密度大的环节进行深耕。
中小型企业应避免与大厂在回收、分拣等低端环节直接竞争,转而聚焦高端造粒、专用配方开发等高的附加价值环节。以HDPE再生为例,高端食品级颗粒与普通工业用料价差可能扩大至2000元/吨以上,利润率明显高于低端产品。
不同客户对再生塑料的需求存在非常明显差异,如包装行业对透明度、纯度要求极高,而汽车零部件则更注重力学性能。中小企业应基于自身技术优势,开发专用配方,满足特定客户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例如,重庆润业新材通过自主研发的咖啡渣改性技术,开发出专用HDPE配方,应用于高端日用品领域 。
通过了解下游客户的具体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深度绑定不仅能保证订单稳定性,还能获得客户的技术反馈,促进产品持续优化。
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上的水准,降低经营成本。通过数据驱动决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彰显活的应变优势。
2025年国家层面投入超过1000亿元专项资金扶持专精特新企业 ,单个企业可获最高600万元分三年奖补。同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达120%,设备购置可一次性税前扣除,大幅度的降低了技术升级成本 。
芜湖宝绿特塑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11月,位于安徽省新芜经济开发区,是一家专注于改性再生HDPE塑料颗粒研发与生产的企业 。公司注册资本800万元,员工规模适中,参保人数为6人,这使得公司能够保持高度灵活的运营模式,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 。
宝绿特采取小而精的策略,不盲目追求产业链全覆盖,而是将研发重点放在透明系列再生颗粒的品质提升和技术创新上 。企业具有26项专利技术,其中多项涉及高端造粒工艺和专用配方开发。2025年7月,公司申请了一项名为一种基于智能调控的安全环保废塑料再生熔化造粒机组的专利(公开号CN120533845A),通过自动化夹取与输送系统,实现了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控制,明显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
在产品质量方面,宝绿特的透明HDPE再生颗粒纯度高达98%-99.3%,灰分含量控制在0.5%以下,熔融指数可控范围0.5-30g/10min,远高于行业中等水准 。公司采用双阶子母机配合多层滤网(如8层120目滤网)造粒工艺,确定保证产品的纯净度与性能稳定性 。同时,公司配备了熔融指数仪、冲击强度测试机等12类检测设备,对再生颗粒的拉伸强度(≥20MPa)、弯曲强度(≥35MPa)等核心指标实施全流程监控,确定保证产品稳定性 。
在客户合作方面,宝绿特采取了专而活的服务模式,与下游塑料制品应用客户紧密合作,为其定制专用再生料配方 。公司产品已出口至东南亚、南美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2025年3月HDPE出口量环比增长83.46%,达到6.24万吨,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 。主要出口目的地包括孟加拉国、菲律宾、肯尼亚、越南等国家,其中越南市场对高品质再生HDPE的需求尤为旺盛 。
在技术应用方面,宝绿特已将产品应用于多个高端领域。例如,针对包装行业客户,公司开发高透明度、低杂质的再生HDPE配方,透光率可达85%以上;针对汽车零部件客户,公司则提供高抗冲击强度、耐高温的专用配方,满足汽车保险杠、仪表盘等零部件的性能要求 。公司产品通过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RoHS环保标准,为客户提供较为可靠的环保证明 。
在行业贡献方面,宝绿特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年处理废塑料能力达3万吨 。根据回收1吨废塑料等于节约6吨石油的行业标准 ,宝绿特的年处理量相当于节约了18万吨石油,减少了约5.4万吨碳排放。同时,公司热情参加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再生塑料质量控制标准化,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
展望未来,中国塑料回收再生行业将经历从强制使用到价值创造的战略升级。随着《生态环境法典》正式实施和十五五规划深入推动,再生塑料的应用限制范围和比例将逐步扩大,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将更完善,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技术路线方面,物理回收与化学回收将走向协同发展。物理回收将在成本控制和规模化应用方面保持优势,而化学回收将解决复杂废料处理难题,满足高端应用需求。同时,智能化分选技术与AI识别结合的自动化分拣系统、聚丙烯/聚乙烯合金材料制备技术、再生塑料质量控制标准化体系、回收过程中的VOCs排放控制技术将成为行业重点攻关领域 。
在商业模式方面,专精特新将成为中小企业突围的关键路径。通过专注高的附加价值环节、差异化定位、与下游客户深度绑定、数字化转型和参与政策红利,中小企业可以在大厂资本涌入的浪潮中开辟出独特的生存空间 。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再生塑料企业将加速全球化布局。随着欧盟碳关税政策及中国双碳目标推进,具备全链条溯源能力与低碳生产技术的企业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宝绿特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国际化战略,已在东南亚、南美等地区建立了稳定的市场渠道 。
中国塑料回收再生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循环经济从倡议走向强制,规则正在重塑;当再生塑料从可选迈向必选,浪潮不可逆转;当公司竞争从卷价格转向卷技术、卷效率、卷可持续,新质生产力正在突围 。
在这个历史性转折点,企业要以大视野、大思维、大战略重新审视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对宝绿特塑业等中小企业而言,专精特新战略是应对行业变革的有效路径。通过专注高端造粒与专用配方开发,公司能够避开价格战的泥潭,专注于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从而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
展望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技术创新不断突破、产业链协同更加紧密,中国塑料回收再生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强制使用再生材料的时代背景下,可提供高品质、高稳定性再生塑料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市场机遇和更高的商业价值 。
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机遇的时代,芜湖宝绿特塑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继续坚持专精特新的发展的策略,专注于改性再生HDPE塑料颗粒的研发与生产,以技术创新驱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为行业进步和环境保护贡献更多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