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萨克·牛顿,这位享誉全球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他的研究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涉及物理学、数学等多个领域。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光的粒子理论、微积分、动量守恒定律以及二项式定理等重要成果,都源自他开创性的研究。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牛顿是科学史上的传奇人物,每个人在基础教育中几乎都会接触到他的名字,以及他对科学的巨大影响。
然而,尽管牛顿在科学领域的成就无人能及,但关于他个人生活的了解却相对较少。
近年来,关于牛顿的金融往事逐渐被揭示出来,展现了这位科学巨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在投资和理财方面的失误。
牛顿是一个天生内向、孤僻、敏感且固执的人,终其一生未曾结婚生子,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科学研究中。1642年12月25日,牛顿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的伍尔索普村。牛顿的父亲在他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为抚养他付出了巨大努力。
牛顿小时候身体虚弱,三岁时母亲改嫁给了一位当地的牧师,于是将他留在祖母身边,而自己带着新婚丈夫搬走。七年后,牛顿的母亲再次成为寡妇,带着第二段婚姻中的三个孩子回到伍尔索普,与牛顿重逢。
这次家庭的重新聚集虽然让牛顿得以与母亲团聚,但被“遗弃”的经历可能对他内向且敏感的个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661年,18岁的牛顿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起初他主要学习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作品。在剑桥的学习过程中,牛顿逐渐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并开始探索数学问题,最终为微积分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对物理现象,特别是光学和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664年,牛顿观察到光的色散现象,这一发现后来对他的光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1665年,剑桥因瘟疫关闭,牛顿回到家乡伍尔索普,进行独立研究。
1669年,凭借卓越的学术成绩,牛顿被任命为剑桥大学数学讲座教授,重返母校。1687年,他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简称《原理》),系统地阐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部作品标志着经典力学的诞生,并对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668年,牛顿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反射望远镜,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1672年,他提出了光的粒子理论,认为光由小颗粒组成,这一理论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讨论。
牛顿还研究了热传导,并提出了冷却定律,指出物体的热量流失速度与物体与周围环境的温差成正比,这一定律后来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在1690年以后,牛顿因与当时一些学者的激烈争论和学术疲劳,开始逐渐失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他曾与几位朋友讨论过换个职业的想法,并减少了在剑桥的研究活动。
与此同时,英国正面临严重的货币危机:伪造的硬币流通泛滥,银币的高估值使得货币体系不稳定。作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学者,牛顿希望能将自己的才华投入到更多实际领域,造福国家。
1696年,在好友查尔斯·蒙塔古(后来的哈利法克斯伯爵)的帮助下,牛顿成功担任了皇家铸币局的监督一职,开始了他的金融职业生涯。
牛顿的职业转变不单单是为了科学,还出于财务考虑。作为一位未婚且没有子嗣的学者,他深知自己在晚年需要稳定的财务保障。
牛顿在剑桥大学担任教授时年薪为100英镑,而加入皇家铸币局后,他的薪水在第一年就增至500英镑,升职为铸币局局长后更是达到了2000英镑,这相当于如今的351万人民币(约49万美元)。
17世纪末,牛顿在剑桥大学教授课程时,大学的研究经费体系远不如今天先进,更多集中在教育和神学研究,而非科学研究。
尽管牛顿早在1672年就成为皇家学会的会员,但当时的皇家学会还处于初创阶段,资源有限,基本上没有什么研究经费。那时的科学研究大多依赖富有的私人赞助人或研究者自己资助。
由于剑桥大学和皇家学会都未能提供足够的财务支持,牛顿只好依靠自己的薪水来资助他的实验。
牛顿进行的许多实验,特别是在光学领域,往往需要购买昂贵的仪器和材料,如棱镜、镜头以及化学试剂等。
例如,发明反射望远镜时,牛顿便花费了大量资金进行镜头抛光和设备校准。作为教授,牛顿的薪水根本没办法覆盖这些费用,因此他不得不动用自己的私人资金来支持科研。
同时,他还广泛研究数学、哲学和神学等学科,这也代表着他要消耗大量的金钱购买书籍和其他材料,从而增加了他的经济负担。
然而,尽管在财务上已经相对宽裕,牛顿在投资方面却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他投资了南海公司,结果在1720年的南海泡沫中遭遇了巨大的损失。
南海泡沫是18世纪初期英国历史上最大的股市危机之一。南海公司当时是一个由政府支持的贸易公司,但由于过度炒作和投资者盲目跟风,股价迅速膨胀,形成了泡沫。
牛顿作为当时的知名投资者,也在其中投入了资金,最终在股市后亏损惨重。尽管他是科学史上最杰出的智者之一,但他却在这个经济事件中体验到了普通人也会遭遇的金融灾难。
在18世纪初,英国股市尚处于初步阶段,缺乏规范。与今日的股市相比,当时的股票市场参与人数较少,交易量也较低。
股票交易大多分布在在伦敦的咖啡馆中,如乔纳森咖啡馆,而市场的结构远不如现在复杂。当时,市场上主要交易的公司包括英格兰银行、东印度公司和南海公司。
英格兰银行于1694年首次发行股票,筹集了120万英镑,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个公开上市的公司,为寻求公众融资的股份公司树立了先例。
东印度公司则于1698年开始交易,而南海公司则于1711年成立,并于同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标志着其正式上市。
作为英国政府授权的国家银行,英格兰银行在市场上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占据了市场总值的20%至30%。东印度公司凭借稳定的亚洲贸易利润吸引了长期投资者,市场占有率约为10%至15%。
南海公司在公开上市后,迅速占据了英国市场总市值的20%至30%。尽管市场上也有其他公司的股票存在,但大多数都是小型公司或投机性质的“泡沫公司”。
南海公司最初的设立目的是未解决英国的财政问题,同时争取在与南美洲的贸易中获得垄断地位。
那时,英国政府负债累累,南海公司的创始人提出了一项创新的债务管理方案:公司将接管部分政府债务,换取与南美洲的独家贸易权。
英国政府授予南海公司这些垄断权,并允许其管理部分国债。南海公司的股票以每股100英镑的价格首次公开发行(2025年约合13万元人民币)。
人们对南海公司通过贸易垄断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然而,由于西班牙的控制,南美市场并未完全向英国开放,这使得南海公司难以从中获得显著的贸易利润。
1711年到1719年期间,南海公司股票在市场上买卖的金额一直稳定在每股100英镑左右。因此,南海公司在此期间主要依赖政府宣传的贸易垄断优势,创造了一个未来将会带来非常大财富的虚幻形象。
到了1720年,为吸引更多投资者,南海公司展开了广泛的宣传活动,成功说服公众相信巨额利润即将到来。这导致了公司股价的迅速飙升。
同时,南海公司宣布了多个“资本扩张”计划,发行新的股票以更高的价格吸引更加多投资者。英国的上层社会,包括贵族乃至皇室成员,都纷纷投资南海公司,进一步增强了公众的信心。
到1720年中期,南海公司股票价格飙升至每股1000英镑(2025年约合130万块钱),占据了英国股市总市值的60%以上。
然而,南海公司的运营其实就是建立在投机基础上的,其实际的贸易利润微乎其微。当公众开始质疑公司承诺的盈利前景时,市场信心逐渐崩溃。
1720年9月,股市价格暴跌,恐慌性抛售蔓延。此次危机导致许多投资者破产,影响波及到中产阶级和贵族阶层。英国金融市场陷入混乱,标志着历史上著名的“南海泡沫”事件。
他自1709年开始投资银行股票,到1711年底(南海公司成立时),他持有了英格兰银行的1500股股票。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逐步增加持股,到了1715年10月14日,达到了6000股。
之后,牛顿于1716年12月11日卖出了4000股,1719年11月19日又将剩余的2000股卖掉,从这段投资期间中获得了可观的利润。
与此同时,牛顿也在1712年开始将南海公司股票纳入自己的投资组合。根据历史研究,牛顿在南海公司中的持股情况如下: